跳至正文

如何科学地解梦?

昨晚梦见一条蛇,你可能会打开搜索引擎,看看《周公解梦》里说梦见蛇有什么预兆。

或者是听听弗洛伊德的意见,仔细想想蛇到底象征着你被压抑的潜意识。

亦或者你想起了庄周梦蝶的故事,梦里才可能是你真正生活世界。

从古至今,梦在各个文化里都有着不同的解说。但大部分都认为,梦具有预示作用,可以占卜祸福,预言吉凶。

也有把梦和信仰连接在一起,用来证明灵魂存在的说法。梦更是文学艺术经常表达的主题。

格列柯南

达利作品《由飞舞的蜜蜂引起的梦》,1944

1、从弗洛伊德到荣格

将近20世纪,梦才开始被科学地研究。开创者当然就是弗洛伊德,盗版书摊上最为常见的《梦的解析》(或译为《释梦》),或许是《周公解梦》之后,最为一般人所知的著作。每个人都想了解自己的梦究竟有什么意义。

大学读《梦的解析》,被弗洛伊德的理论所深深吸引。那时候躺在床上看《梦的解析》,睡着了之后做梦,醒来之后就分析自己的梦,接下来再继续读,继续睡,继续解梦。迷迷糊糊地持续了一个月之久。

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的理论非常吸引人,他认为梦就是意识在夜间放松了控制,我们内心的潜意识就浮上水面,在梦中四处撒野。这些被长期(从童年开始)压制的潜意识,不断地在梦中反复出现,而意识所要压制的主要目标就是“性欲”。

在我那段迷茫时期,对于弗洛伊德的解说并不太满意。不可能所有的梦境都与性欲有关吧,很多梦中出现的东西似乎与我的童年(幸好我没有童年创伤)无关,我绝不会承认潜意识里是“杀父娶母”的力比多作祟。

读了弗洛伊德,有这样怀疑的人不止我一个,荣格就不同意他的说法。荣格认为,梦是白天一些东西的残留,需要你注意,但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于是在夜间又反复出现,向你揭示感情或信仰问题上的感情和恐惧等。

但荣格仍未跳出弗洛伊德的“意识-潜意识”框架,荣格之后也有人继续沿着这种方式继续研究,只是把弗洛伊德理论之中有关性的内容剔除了出去。

2、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

现代心理学抛弃弗洛伊德,拥抱实验和神经研究之后,关于梦的研究才算真正进入了科学轨道。

虽然梦都是涉及个人体验,但做梦的时候肯定在身体上有反应,而这些反映可以拿仪器进行测量,那么梦就是可以研究的。

研究者发现了睡眠中有一个快速动眼期(Rapid Eye Movement,REM),这是可以观察的,而再把人的大脑接入脑电图,就可以得出这个快速动眼期就与做梦密切相关。

你在电影和电视剧里看到某个被催眠或是睡着了的人,眼皮子底下的眼珠子在快速乱转,这就是快速动眼期,与此同时电视电影画面便呈现出角色梦里的恐怖情景。

快速动眼期一般只是5-20分钟,而你做梦的感觉好像是持续了好久。电影《盗梦空间》用的正是这种时间差的概念。

然而,建立了快速动眼期与做梦之间的联系,我们仍然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做梦。

一种接受比较广泛的说法是,做梦是为了巩固长期记忆。

简单来说,我们有两种记忆,一种是短期,一种是长期,就像是电脑的内存和硬盘。短期记忆就像内存处理当下的任务,而要将短期(内存)记忆里的内容永久地保存下去,就要存在长期记忆(硬盘)里。

动画片《头脑特工队》是一个很好的科普电影,里面描述的各种岛,就是长期记忆。有的是欢乐岛,存储的是快乐的记忆,有的是友爱岛,存储的是社会交往的记忆,等等。

格列柯南

《头脑特工队》里的长期记忆

但是,每天我们经历的事情如此之多,哪些要被作为长期记忆存储下去?哪些不用记忆只需剔除?有的人不做梦,有些夜晚我们也不做梦,那么我们的短期-长期记忆转换是不是不工作了呢?

关于梦的神经科学理论众说纷纭,并没有足够获得大家的认同。

3、从神经生物学到演化心理学

这时候,演化心理学家又来掺合一脚了。演化心理学爱问的问题是,这个东西演化出来有什么用?鼻子演化出来做什么用?当然不是为了戴眼镜,而是为了彰显性能力。恐惧演化出来有什么用?当然是为了让你避开危险的东西……

那么,演化心理学家就要问了:梦,演化出来有什么鸟用?

好多人认为,并没有什么鸟用,就是你快速眼动睡眠的副产品,就像我们的鼻子,后来刚好适合架设一副眼睛在上面。

但是,这也说不通。目前为止,科学研究所知,除了我们人类之外,所有哺乳动物都好像会做梦,鸟类、爬虫似乎也会做梦,至于机器人会不会梦见电子羊,我们还不知道,因为这样的机器人还没有制造出来。

既然从鸟类到灵长类都会做梦的话,梦就不简简单单地是副产品,必定有个合理的功能。

一些演化心理学家认为,梦一定能够增加我们的适应性,就像我们拥有如此硕大的脑袋,一定为促进智人遍布地球,提供了优势。

动物和人类在做梦的时候,也可以解决一些适应性问题。

梦里我们可以作曲、解数学题,还可以突发灵感,所以在梦境里我们执行着各种方案,有用的才留存转化成了长期记忆,没有用的就弃之不用,丢在了记忆废墟里。

格列柯南

网友制作的《头脑特工队》的心智地图

4、从理性到情感

认知科学告诉我们,我们有两套系统,或者两套自我,一套是反映快速的、注重情感的心智,一套是反映迟钝,注重理性分析的心智。

快速反映系统有时候并不受我们理性的控制,可以自行其是。就像是我们的消化系统一样,你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了其自行运作,除非你甘愿闭上嘴巴,禁止食物进入。

快速反映系统调动的是我们的情感,害怕、恐惧或是经历爱情、伤痛,通常是我们不自觉的感受,即便是如何理性的人,在面临失恋十分都会有悲痛,除非真的当作是一种解脱。

情感对我们的生存有着莫大的帮助,一个体验不到恐惧的人,就无法避免一些伤害到自己生存的事情,他会义无反顾地去尝试危险事物而毫无感觉,越多地体验危险,那么越多地会威胁到生存。

这样的人,还未找到女朋友,就在自己愚蠢的冒险中,被自然环境所剔除出基因库。

而做梦就是这样基于情感系统,而非理性系统,给予我们生存帮助的适应性工具。梦里所经历的危险、害怕、焦虑或者是羞耻、无助,都是白日所经历的情感反映。梦不会原样地复制白日的经历,而是创造性地同构。

这里我使用“创造性同构”一词,可以简单这样来理解:你白天可能在路边走,突然被一辆从近身飞驰而过的汽车所惊吓到,夜间的梦里,你可能并不会梦见同样的事情,而是梦到你在悬崖边行走,差点掉入下去,或是陷入到河边的泥潭里差点掉进去。

创造性同构就是将你所可能遇到的危险,通过同样的情感反映,映射出来,在你的梦境中呈现。

侯世达在《集异璧》那本奇书里提到:发现同构,就发现了意义。侯世达发现了哥德尔定理、巴赫音乐以及埃舍尔绘画,数学递归之间的同构,他找出了意义所在。

同构,同样存在于神经元中。脑神经科学发现,我们的视、听、味、触觉等之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我们的大脑神经元并不是专门为各个感官知觉分配不同的神经元进行存储,而是具备无差异性的,可转换性的存储。

就像是电脑,表面上我们的图片、文档和音乐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但在存储硬盘上,都转换成一样的0、1或开、关两种符号。我们可以将味觉转化成一种视觉或者相反,有的人“秀色可餐”,有的人让人“恶心地想吐”。

5、如何自己释梦

我们经验的现实,也像是图片、音乐、文档一样,每天经历都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每个人的经历又是极其不同,但我们的情感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不同的人种而有什么不同。

甚至,我们也能够发现一只黑猩猩的喜怒哀乐,虽然我们还不太明白小鸟是如何表达情感的,但应该不是利用面部表情。

这就是他们具有同构性,恐惧这种感情,不论是你在悬崖边差点掉下去,还是你在玻璃上看到的大峡谷,或是你看到了一条蛇,都是一样的。

在梦中,这种情感经历就会经过创造性地进行同构转换,变得你认不清,但只要记住你醒来后感受是如何,就能知道你梦里面临的是那种情感。那么,这种情感一定是你白天所经历过的,不一定是前一天,也可能是最近某一天或是某一段时间。

情感的同构型为我们科学地解释梦,提供了一种方式。

一种白日里的情感经历,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了,会短暂地存储下来(短期记忆),然后在你做梦的时候,反复进行创造性同构,把你可能在不同情景下,不同经历里所可能经历过同样的情感,再次模拟演示一遍。

这样的目的在于,让你把这种短期的情感经历,变成一种长期的、固定的情感反应。下次再经历类似的情况时,你能够立即作出反应:战斗或逃跑,回避还是争斗,生存还是死亡?

如此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梦在演化上的意义所在。我们自己也可以进行解梦,利用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相信周公或弗洛伊德。

总结

梦不是具有预言作用,也不是什么性欲压抑机制,而是你情感的一种创造性转换。但你梦里,并不会具有什么认知学习能力,那种教你在睡着的时候学法语的书籍,只是一种伪科学。

了解了梦,就了解了你每天所经历的各种情感经历,只需在醒来之后,花费稍微的时间分析分析,你就能了解自己在害怕、担忧或是焦虑什么了。

格列柯南

你不可能做到像奇异博士那样在梦里学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