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电影

鸡皮疙瘩、崇高与政治不适症

作为观看或是“被”观看主旋律电影的观众来说,我不得不承认,至今在观看这样的电影时,仍然会有一种莫名的体验。特别是在英雄人物英勇就义时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之类的台词时,浑身冷不丁的会激起鸡皮疙瘩。

珍爱生命,远离“真实”

  “真实”如此平淡无奇,索然乏味,于是我们才更喜欢神话、传奇,喜欢故事。我们看电影、小说不也是希图让自己远离那个无情、残酷、不公、失意的“真实”。

陪审员的杀人游戏

在一场“杀人游戏”中,被其他人投票判死的人(无论是否是真的“杀手”),除了对自己的辩词不力而叹口气外,就只能按下心来等待下一回合游戏的开场了;而投票者这时要么自夸英明决断而找出了真凶,要么对冤死的人抱以轻松的一笑而已。无论对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参与者,或许“杀人为乐“才是让他们“游戏”的本意。

泰坦尼克驶入海角七号

记得1998年《泰坦尼克号》上映的时候,大致知道这是一部关于海船失难的电影 ,由于有江主席大力推荐,再加上先前受的都是革命影片的“熏陶”,我径直以为这部片子可能是褒赞某人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舍己为人地搭救遇难的乘客,最终牺牲了自己,成为英雄的事迹。

这不是虚构,是我们的生活

当学校成为一种微型独裁组织的土壤,其培育出“祖国未来的花朵”必定是一帮表情木纳,渴望集体感和归属感的顺民。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已经想象不到除了服从、除了过集体生活,个人还能按什么样子来生活。

秘密VS潜规则

 然而,现实中享受“潜规则”的人绝不会主动割舍掉自身的利益,更多的人则是希望进入这种“潜规则”的游戏,能为自身赢得不在其“选择集合”内的机会。

猴子和熊猫:中国文化的出口转内销

作为一只拥有反抗和颠覆力量的猴子,在专制体制下的中国一直被奉为英雄,这也是所有武侠小说中“侠客”的原型。约翰·富斯科 (John Fusco)的《功夫之王》(The Forbidden Kingdom)企图构建出中国神话的“指环王式”魔幻氛围,“盗用”或“抄袭”了妇孺皆知的《西游记》故事原型。让中国观众极为愤慨。去除掉文化背景来看一部影片,理解起来多少有些费劲。而这部电影放在中国上映时就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左苹右果

两部影片都是极具“现实”——这种“现实感”来源于导演对于叙事的强调,他们都很少用背景音乐来渲染,纪录片式的镜头也都增强了事件发生的真实性。但比起《苹果》来,《左右》对于白血病、离婚等等设置都显得较为勉强。不说《苹果》里北京小巷的破旧和脏乱,香港商人林东身体的炫耀性首饰,郊区的工地等等的真实,最重要的是,这些事件就像你生活中所遇到的或听到的一样,梁家辉所饰演的港商完全可以获得金像奖最佳男演员:与员工的滥交、和110的亲密、对于金钱的坚信等,而王梅这个中年女人对于丈夫的滥交的无可奈何,性报复等,安坤的反复无常。虽然众多的偶发性都巧合的发生在一部戏里让人多少感觉有些戏剧性。

《放大》与《迷墙》的不完全解码

《迷墙》这种反叛式更可能是西方60年代运动的源头,而不是《放大》这样存在主义,因此无论是《放大》是《迷墙》的结果或者相反,或者两者同时并在,他们都构成了中国80年代青年人的精神“火炬”,并可能在本世纪10年代的青年人那里继续传递着。

“余虹” 与股市

在中国,凡是被禁的,在地下市场总是很火。也正是因为被禁,才给观看者带来了特别的心理,一种闯入禁区、偷尝禁果的愉悦。同时也正巧满足“西方鬼子”对中国极权的想象,以及批评时的实例。也正因为如此娄烨的避开,才使得广电总局如此光火。

记录、打动或者审视?

比如《彼岸》里那个对着摄影师调情的女演员,那个宣扬自己人生哲学的大男孩,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熟悉的“摄影师”,这个人与他们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这个“摄影师”朋友却“出卖”了他/她,把他们交给观众去审视。
而真正能摆脱这种审视者地位的纪录片,才是一个好的片子。

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劳拉.穆维)

观看的复杂相互作用是电影所特有的。对如磐石般积重难返的传统电影成规的第一个打击(已经由激进的电影制作者开始实施)就是让摄影机的看在时空中获得物质性的自由,并且解放观众的看,使它成为辩证的、超离感情的。毋庸置疑,这破坏了“隐身客人”的满足感、快感和特权,而且着重揭露了电影是如何依赖于窥淫癖的主动的/被动的机制的。女性的形象继续被盗取并用于此目的,她们至多不过是把这种传统电影形式的衰落看成是感伤的憾事。

《不能说的秘密》可以说的缺憾

毕竟这不是科幻片,只是将空间的恋情转化进了时间里。一个比小伦大20岁的女孩跨越时空寻找爱情,这与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节没什么两样,不仅是这部影片,对比之前《头文字D》中与黄秋生的父子搭配,以及Jay的专辑中的很多歌曲,都可以发现周严重的恋母情节。

观众的幻想症

我想导演真正想拍的是一部爱情片,其象征性在于一个人为了爱情可以隔断天然的关系或纽带(如片中的连体人),这个纽带不仅是实在的那个令人投以怪异目光的多余的肉,而是一种关系,与生俱来的姊妹关系、母女关系等。爱情就象那把手术刀,切开血缘的连结时便会淌出血来,甚至会把血缘耗尽而死,如可怜的pim。

给个去电影院的理由

电影院没有给我什么重要的印象。除了小时候在村子里看的几部露天电影,自己进影院看的电影屈指可数。我想那些摊派给学校放映的主旋律片和电影节免费观看的影片都应该不在谈论之列。那自己掏钱去看的也只有中学时代一部《花季雨季》和大学时代的一部《大腕》了。

我们心中的侠客

或许我们不再需要那种百无一用的书生,那种奉孔孟之道的圣人,我们需要一个有血有肉,一个个性而不失义气,一个好报打不平,又能温柔、浪漫,并且有风度有涵养的人,这是什么?这还是人吗?或许正因为不是,才被人希望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