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猴子和熊猫:中国文化的出口转内销

好莱坞不仅是全球电影制作的中心,它从全球各地进口文化素材,在这里被加工制作成电影又批发到全球各地,因此也是全球文化的集散地(或者叫全球文化批销中心)。

而近年来,中国文化也“有幸”(这有幸是来自于好莱坞华籍影人的努力,还是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亦或者是来自“国学复兴”的鼓吹者的功劳,尚难以评功论赏)成为其电影素材 。今年热映的两部影片《功夫之王》和《功夫熊猫》就是多年来中国文化出口转内销的影片之二。

好莱坞在使用他国文化背景制作电影时有一个钟爱的叙事方式:一个美国人在异域的游历和冒险。这样异国风情就在这个美国人面前续续展开,让美国观众能够经历一次花费很小的出国旅游以及一场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时空旅游。如《罗马假日》、《夺宝奇兵》(《印第安纳·琼斯》)系列、当然还有最近的《达芬奇密码》等等。而《功夫之王》又极为典型。

作为一只拥有反抗和颠覆力量的猴子,在专制体制下的中国一直被奉为英雄,这也是所有武侠小说中“侠客”的原型。约翰·富斯科 (John Fusco)的《功夫之王》(The Forbidden Kingdom)企图构建出中国神话的“指环王式”魔幻氛围,“盗用”或“抄袭”了妇孺皆知的《西游记》故事原型。让中国观众极为愤慨。去除掉文化背景来看一部影片,理解起来多少有些费劲。而这部电影放在中国上映时就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