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浪漫主义来源有两个,也可以说是一个:
其一是启蒙运动的理性至上忽略了人精神性的东西,因此对于启蒙运动就会有反思和批判,这一点在启蒙运动盛世已经有孟德斯鸠和狄尔泰等人,即使包括休谟的怀疑颠覆,但这些反驳并不能真正形成浪漫主义运动,因此就必须与第二点相结合。
其二是德国的虔诚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普世主义对德国的胜利深深的刺痛了德国人,虽然有黑格尔的欢呼,但这场战败然德国人转向内心,转向精神性的东西。这种神秘主义构成了德国久远的传统,没有法国普世主义对德国的浸入,这场浪漫主义运动也显然不成气候,因为之前的德国哲学笼罩在莱布尼茨的阴影之下。
所以,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契合了汤因比的“挑战与回应”说。
二、浪漫主义对公共生活的影响
根据赫尔德表白主义的观点: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在充分地表白自己的本性,这与18世纪的观念非常不同。
18世纪,这个被桑内特称为古典政制时期的时代,人们的公共行为是与个人人格分离的,伯林举了一个艺术品供应商的话说“我的私人生活与买艺术品的人毫无关系……”。桑内特在《公共人的衰落》中认为,18世纪的“统治公共领域的情感是主动的和造作的;统治私人领域的情感是克制的和反造作的。公共领域是人类的创造,私人领域是人类的约束。”当时英国有一个叫威尔克斯的人,他的私人生活放荡不羁,但他在公共政治中却成为了英国人心中的自由斗士,当时人们有一个口号是“威尔克斯和自由”,就连一个赶车的车夫敬仰威尔克斯说其“从鸡巴到假发都很自由”。即使在刻毒漫骂的文章中,也没人指摘威尔克斯的人品如何低劣,只是论证他如何不适合在政府中工作。
到了19世纪,赫尔德的这种表白主义观念使得当时的布尔乔亚们都尽量在公共场合保持一种仪态,生怕自己的小动作和无意识行为会被人看到自己的本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强调的个性张扬后来在英国成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禁欲,即使在私人生活中,个人尽量保持端庄。
三、浪漫主义和启蒙理性的平衡木
毫无疑问,浪漫主义对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单单浪漫主义并不能促使一国对别国的侵害。浪漫主义的观念是对多元和历史的强调,只有加上黑格尔式的综合才会引发持续的战争。
黑格尔试图将浪漫主义的历史观念和启蒙运动的普世价值进行整合,于是其他文化只成为了历史进程中的不完全发展,一个被马克思、韦伯等人分析过的“文明死胎”,于是才需要一个较为高级的文明形态促使其进步。所以,20世纪的两次战争不是与赫尔德、尼采和浪漫主义相关,而是直接与黑格尔相关。
浪漫主义和启蒙理性的问题在当今就表现为多元文化和普世价值的问题。以黑格尔式的发展、进步来整合是危险的。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如何在浪漫主义和启蒙理性或者说在多元文化和普世价值之间找到平衡才是重要的,而不是要么倡导有“中国特色”后就可以恣意妄为,要么提倡“普世价值”而舍弃掉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
"启蒙运动的理性至上忽略了人精神性的东西"这个观点有待商榷,不能说启蒙是忽略了人的精神性,我觉得是它过度阐释了某个单一维度的精神性,而使得精神性进入一个死胡同。
博主 对 硫化铜 的回复: 2008-11-14 09:19:52
我这里使用了理性和情感的划分,或许“精神性”不能单单指涉感情。
但正如你说的,启蒙对于理性的过分强调,从而把人刚从宗教中解救出来,又陷入了理性的樊笼里。这大致是不会错的。
浪漫主义与人们自然而生的理想主义契合,
抛却现实的科学主义,
所以有得现今一句“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