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珍爱生命,远离“真实”

一个活了14000年却只有35岁的历史学教授,讲述的故事引人但显然有些胡扯。一个笃信新教的基督徒面对这个共事了10年代的同事声称自己就是耶稣本人时,她愤怒地否认这种亵渎,特别是这个人把一部神圣的《新约》用十个词说出来时。虽然一部《达芬奇密码》已让我们对这种扯淡有些习惯时,然而电影还是表达了一些不同的东西。

导演绝不是想拍一部《达芬奇密码》这样的好莱坞式冒险+悬疑电影,而是想表达一种假设,假设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一切不过是另一种虚构,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接受“真实”。历史在各个时代人的皱染下已经变成传奇和神话,那些费劲心力去“证实”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终结是要向我们讲述这样一个穴居人的故事吗。电影观众最终会像影片中的那几位听故事的人一样,默默告诉导演,说“谢谢你讲了这么好的故事”后,尽兴地离开了影院。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一切。


还有另外一部电影《大鱼》,一位从小到大听着父亲编制的一个个故事长大即将也要做父亲的人,厌烦了父亲这些谎言,在父亲即将离世时想找出“真相”。在他质问父亲以及通过其他人确证故事后,他似乎明白了些什么。父亲临终前,他为父亲把他的那个故事继续编造下去,父亲死后变成一条大鱼回到了他来的地方,而这个故事在他儿子的口中继续流传。

“真实”如此平淡无奇,索然乏味,于是我们才更喜欢神话、传奇,喜欢故事。我们看电影、小说不也是希图让自己远离那个无情、残酷、不公、失意的“真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