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App上有个观影分析的功能,没事的时候将自己看过的电影集中标记了出来,累计也有了1700多部。
标到后来,一些多年前的小众电影或是曾经火爆过自己也听过,但就是没有看过的电影反复出现。
电影有时候就像时装,也属于流行文化的一种,语言部分也是。就像流行文化这个词,大概已经淡化出了年轻人的口中。
稍微有点上网年龄的,恐怕还记得浮云、俯卧撑这样的词汇,在年轻人看来都是老古董了。而最近的网络词语更是频繁新出,几天不刷朋友圈和微博,别人突然说出个新词,自己一脸无知,瞬间感觉已经脱离了时代。
电影也是这样。某些80、90年代成名的内地和香港大牌导演偶有新作问世,便铺天盖地的宣传,好像你不去电影院就脱离了时代,因此,你我等韭菜就这样又被收割一茬。
记得多年前班级同学风靡《还珠格格》,连男生也不例外,对这样的狂热我也只有自己生气的份,说出来唯恐被人围攻。
后来又轮到了《流星花园》,然后又是当年火遍全国的歌唱选秀综艺节目,喜洋洋与灰太狼等等。
近年来,演员们又开始不演戏去跑综艺,综艺火了又做大电影,反正情愿当韭菜的人,总是伸长脖子等人收割。
业界弄出来个IP的概念,反正我不知道这个IP和物理地址有什么区别。但影视圈的做法,的确与互联网接上了轨。
互联网界,或者现在广义上的IT业,过一阵总能整出个新名词出来。早年的门户网站,到后来的web2.0,然后又是分享经济,区块链什么的,如同流行文化一样,转瞬即逝。
以前传统行业流传一个说法: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
但起码一流二流三流企业还都有盈利。到了如今,一流的企业创造新词,二流的企业跟风投资,三流的只剩下往新词上贴靠了。
最终少有个别撑过去流行风尚活了下来,大部分还是死在了沙滩上。新词也就变成了古董,淡出了人们的用语中。
标记出的1700多部电影,大部分不是在影院看的。也幸好没有都去看过,要不然2万多块的消费和5千多个小时的时间,都白白扔给了他们。
多年观影经验,算是总结出来了几个道理,以防止自己不小心又被骗去了电影院。
-
综艺大电影不看。这是近年才有的不良风潮,相信被骗够了之后,这种电影会淡出市场。
-
还在影院上映的国产片不看,无论评分多么高,口碑多么高,无论导演多么大牌。虽然这样可能一棒子打死,但总是谨慎为好,免得被水军和宣传造势迷惑了。
-
还有些即便高居Top200的电影,就是不对自己的胃口,或是因为黑白片,画质差,或是表演夸张。像星球大战系列,教父系列,还有各种战争片,文艺剧情片怎么都看不进去,就不要勉强。
最后,该过去的总会过去,流行大部分都没有变成经典,只成了人到中年之后许多人心中偶尔的回忆罢了,有时候甚至记不住它的名字。
以上除了对于图书并适用,对于流行文化,互联网行业都有用。不是做投资的,就别天天喊着共享经济、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什么的了。
自称业界先知的彼彼皆是,天天都有人喊着机会错过了就不再有,这些总像是时装周上的款式和女人嘴上的口红,或是打折时候的一款新鞋,错过了并不会追悔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