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的谈话访谈类节目结束时,要亮出这样一句告示:“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初听上去,犹如港台电视剧集前的文案:“本故事纯粹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但这不应该看成是一条可以免责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是向广电总局表明衷心的口号。这条告示向观众表明了电视台的立场,一种貌似民主的姿态,它可以容纳不同的声音,各个群体的观点都可以在此得以展现。
然而,嘉宾可能激进的观点被这条告示得以弱化,因为他向观众告知这只是嘉宾个人的立场。
其次,给予观众一种透明感,即电视台的中立立场,从而隐藏了节目在使用技术处理时的符号化作用。比如灯光的投射角度、摄影机取景角度以及剪辑等。让观众以为这个节目就是嘉宾观点的真实表达。从而将节目的立场隐藏在技术中。
再者,嘉宾的选择显而易见地暗含了节目有目的的筛选,主持人/记者的提问已决定了嘉宾的观点。
所以,“嘉宾观点”是电视台提供观众一种“优势观看地位”的尚方宝剑,起到巴特所谓的“接种”效果——即用来防治危害扩散的危害疫苗,让观众重新回归主流意识形态怀抱的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