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读书不要读进去,而是要读出来

https://www.jianshu.com/p/e3a3bbc35e2d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大学的时候去某同学家的乡下,遇到他家的一位初中肄业的亲戚。聊天时候听他说,现在我们社会彻底地滑向了资本主义,然后痛心疾首地用初中学到的蹩脚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给我。

他说的挺有道理,因为我知道,在他的思维工具箱里,只有这一件能用的理论。

硕士读的哲学,我给很多疑惑的人说,我只想知道我观念中的想法是出自哪里。我不想自动化地去动用我工具箱里仅有的那几件工具去思考,而且还是被人给予的工具。

硕士毕业去一家公司面试,老板告诉我他在人大在读(哲学)硕士,知道我的专业后便好奇地问我,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因为他读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而我读的西方哲学,在这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无论是英国的伯明翰学派还是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或是法国、美国的当代左派,与他所知道的有很大不同。

我只能客气并“客观”的给他了他所想知道的答案。因为一个人只有一把工具的时候,你从他手里夺去了,然后塞给他从未见过的新玩意,他只会跟你急,而不会感谢你。更重要的是我想得到这份工作,又不想太过激烈地反对他。

书读多了,容易犯傻,特别是读哲学。很多同学去读博,然后研究海德格尔的一个“此在”概念,或是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我没有此志向。当然,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写一些除了同行能看得懂的理论研究,是一种自我安慰,也可以作为一种职业,没什么好批判的。

常给人说,读书不要读进去,而是要读出来。意思就是,越是深入钻研书本里的问题,而对世事一概不闻不问,只会让自己与现实脱节,与活生生的生活格格不入。读出来就是用你读过的书,学到的理论去看待世界,时刻让书保持着与现实的关系,才不至于落入象牙塔里。

这种切中现实问题的意识是我的硕士导师教会我的,也是他没能让我钻入进德国哲学的枯燥无味中,同时也是理查德·罗蒂的经验实用主义告诉我,要进入到公共领域。因此,我读书更喜欢挑战自己的观念,一本书越是能撼动我长期固有的思维方式的,我越喜欢。

读行为心理学,才知道我们人类很容易接受一个信息(或思想)的内容,而忘记了信息(或思想)的来源。反过来看我们上学,在课本上学到的,永远都是别人希望你知道的东西。如果你不加批判地接受,或者之后没有力气去学习和读书来反思它们,从而获取到与课本本上不同的内容,只能说你自己愿意保持愚笨的状态,就是康德说的自甘保持愚昧。

一直以来,我认为大学就是教你学会批判性思维的地方。后来发现并不是如此,上大学只是称为了很多人找工作的一个敲门砖,至于学到了什么学的怎么样,面试官根本不会在意,他看中的只是你文凭上的公章是哪个学校印的,然后把不符合条件的简历都丢到了垃圾桶。

所以,即便是大学毕业,或是读了硕士、博士,仍然需要不断读书,丰富你的思维工具箱。从电视报纸或者各种社交软件获取的信息,如行为心理学所说的,会变成自我的一种催眠工具,这些并没有给予你新的东西,也不会促进你新的思考。读一年的《经济学人》也不会让你变得聪明,看100万小时的电视剧也不会让你成为导演。

出国后,认识了很多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有的高中毕业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的,有的小学毕业也开起了豪车的,也有不少反智的人,觉得读书无用。但后来看到他们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挣扎转型,又回国补习读书,也算是他们给自己打脸了。

读书不能让你致富,但可以让你看待世事比别人更清楚,知道你的价值所在。然而,却不要读进去了出不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