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教儿学语与语言学问题

儿子正在学说话,但每教它(它乳名它它)一个字的时候我总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个字的价值取向是否得当?

比如,它想动一个插座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中电的危险性,我要告诉它这有电,不能动!它似乎还不明其理,眼中充满着疑问:电是什么?我当然不能去拼命回想中学的物理常识,告诉它电的原理,我只能说它假设触电后会有怎样的后果,但这种触电的感觉很难描述,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更宽泛的并且它感受过的词:痛。它明白痛的含义,因为它痛过,像它自己摔到或磕到时我总会问它痛不痛?

但是,这种触电的痛和磕到时的痛的含义不同,为什么我们却在频繁的使用。它(痛)是否能概括地表达了一种身体或精神上对外界刺激所反映的不正常状态?

回到开始的问题,在它意识范围里的痛是否有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即不好的。在它想吃某种辣味的食物时告诉它:辣,是否也有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即不好的。依此类推,在每个词语的感情属性中这种价值取向是存在是广泛的,而这种价值判断又常常带有自私性,即自我性。比如辣这个形容词,不同口味的人的判断不同。

把这种词语的价值推广到更抽象的范围,如“普遍性”这样一个词在我们的判断中就有了类同好的含义,如“科学”在非反科学人士的眼中就有了较高的价值,又如“真理”的价值就成了最好的意义。

然而,这种价值判断往往是自我的,在何种程度上,我们有了共同的价值判断。某种私人价值是怎样成为公共价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