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家指出:一切思想即表达。而对表达一是通过语言,二是通过形象来理解。离开这两种表达方式,任何思想都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私人语言”,没有交流,构不成知识。
语言和形象表达在史前是不可分的,而中国语言文字至今仍显示着这种结合,即便经过了很多演变。
在此,还需要讨论语言与文字,语言在哲学释义学上是在场的,文字是不在场的,不在场的文字与形象表达知识是一致的。因此,可将其概括为认识的表达。
表达必然涉及到表达方式与表达内容(应该还有表达的意义与价值),表达内容是“私人语言”而表达目的即交流需要是一种“公共语言”,那么表达方式(形式)便是沟通的桥梁。而表达形式有两种性质:私人的和公共的。表达方式如果仅仅是公共的便不会有不一致的理解,如果是私人的那仍达不到沟通的目的。
“私人语言”如何成为“公共语言”?或者说表达形式如何成为沟通两种语言的桥梁?这个问题可以从文字的产生过程研究而得到解答。
“私人语言”性质:要求创造性的、狂想式的、天才式的、灵感等;
“公共语言”性质:要求一致性、保守性的、社会道德、法律等。
表达形式:既有创造性的灵感,又需要一定意义上的一致性。
分析艺术:诗歌是典型的表达方式,诗人通过语言(形式)将个人思想予以沟通。读者理解或曲解了目的,但至少明白了些什么,这便是公共语言的作用。
哲学或其他学科一样。
表达形式越接近公共语言,其越明晰。数学是最为明晰的表达方式来沟通的公共语言。像前面提到认识走的两条路线。任何学科需要越明晰的表达,其使用手段越多采用数学方法,而任何有关质的方面的研究,其表达方式或是逻辑的,或是形象的,或是文字的。文字(语法)往往是变化的,形象(艺术手法)也并不统一,只是逻辑的雷同于数学,因此哲学思想表达才较为明晰。虽然其需要文字。但它所遵守是逻辑,而不是灵活的语法。
美不需要逻辑。文学依照不同的语法或叙事方式,艺术包括绘画、雕刻、建筑,形象表达方式虽然需要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但不靠逻辑。我们说《大卫》是遵循人体的数量关系,但不会说他是合乎逻辑的。
美,可以定义为:是通过表达形式将“私人语言”转化为“公共语言”,同时表现为私人之间的交流(含思想对话、价值的对抗),作者与读者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