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东方主义的溥仪

在记忆里,只有陈道明饰演的电视剧《末代皇帝》。却不知道还有一部这样的电影,获得9项奥斯卡金像奖,那就是尊龙和陈冲主演、Bernardo Bertolucci执导的The Last Emperor。我没有去考证,是前者的热播造就了后者还是相反,抑或者是两者根本不相干。
虽然在影片上映的那个年代里正值成长期,但他们却没有构成我生活的要素。

1987年的这部电影,在21年后才去观看,可能是想对自己成长年代里的事件予以追认,并试图在历史性的文化研究和感性的模糊记忆之间找出些许联系,但都只当作是心态老化的标志。
总的来说,这部“外国人”(先让我暂且使用这个带有某种“主义”色彩的字眼)眼中的中国、末代、皇帝以及其他配角、事件和符号都带上了“东方主义”的色彩。且不说“行片需要”的介绍性台词(比如太监向年少的溥仪介绍“紫禁城”的桥段带有明显向观众言白的痕迹,向美国观众介绍背景知识倒也无可厚非),单是设置庄士敦这一角色就带有显而易见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这个角色不仅仅是一个西方人,而是一个西方观察者,他是一个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任何偏见的观察者,包括其在溥仪身边的所作所为都预示着赛义德意义上的霸权。中国人(更广泛意义上说“东方人”)自己没有能力思考他们自身的问题,即使有也带有个人的私利,如太监们在民国后仍不愿意离开皇宫,庄士敦认为是因为他们还“惦记着行头”。只有作为外来者的西方人才有可能推动这个已经跨了台的皇宫再实行一次改革。
让中国观众觉得好笑并不能接受的是,一个县级监狱管理所的所长不仅精通外语还经常阅读英文版的《时代周刊》,也正是依照庄士敦的英文原版书才能确定溥仪“罪过书”的真伪。对于共产党干部的俗套刻画、宫廷太监的尖细嗓音、溥仪的恋母情结等等都是一个西方导演或者更广泛意义上说是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
这大概是中国观众并不大认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