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手机呼叫按键为什么设计在左边?这可能改变你的大脑

女友剁手新买了一台iPhone 8 Plus,烦恼着拨号图标在最左下角,习惯右手拿手机去拨号的人来说,大拇指根本够不着。我说,不是按住图标将它移动到最右边吗?

非官方偏见

设计到左下角的呼叫图标

在嘲笑她笨的同时,我却思考起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将经常用的呼叫图标放在最左边呢?这完全是反人类的设计啊!长期以来我怎么就没有意识到!

于是翻出家里多年不用的诺基亚,天哪,它的拨号键也在左边啊!为什么!于是Google之,中文找不到资料,继续用英文搜,在stackexchange上还真有人讨论这个问题,但也没什么有用的信息,大致说设计就是这样,原来的手机也是如此等等。

我不甘心,这样反人类的设计难道这么多制造商一直以来都没有发现吗?然后我试图追溯手机的历史,看看从一开始是不是呼叫键就一直在左边。

那么我们先从全球最早的一台商用手机:1984年摩托罗拉设计生产的DynaTAC 8000X开始。

非官方偏见

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

并不是啊,最早设计的是在右边!在上图中的红色Snd按键,即为Send的缩写,首款手机的拨号键竟然是红色,与后来的绿色明显不一样啊!这个重1公斤的砖头,右手持有手机时,在右边用大拇指拨号的设计才是符合大部分人是右撇子的习惯啊!

那继续往后看,看看到底从哪部手机开始用的是左边拨号的。接下来是1992年摩托罗拉推出的首款支持GSM的手机叫:International 3200:

非官方偏见

motorola international 3200

这款手机的设计遵循了摩托罗拉之前那款的特色,呼叫键仍在右边,但改为绿色。就在当年,诺基亚横空出世,推出了诺基亚1101手机:

非官方偏见

1992年款的诺基亚1101

看上图终于找到了“肇始”元凶。但先别着急下结论,虽然以后诺基亚独大手机江湖数年,但不能就此推断这就是呼叫键放在左边的原因,我们再看看是如何演变的。

非官方偏见

1994年的摩托罗拉和西门子的两款手机

上图中摩托罗拉还是一贯遵循了自己的传统,而西门子则也把呼叫键放在了右边,这款S3是全球首款可以收发短信的手机。但依旧放在了右边!

接下来是诺基亚的商务折叠智能手机9000 Communicator:

非官方偏见

诺基亚9000 Communicator折叠与打开后的效果

这款手机折叠起来打电话的按键也是在左边,看来这是诺基亚的传统了,而其他商家也坚持自己的设计特色,放在右边,此时还不能定论。

随后出现的西门子S10,摩托罗拉A830都坚持自己特色,依旧放在右边。而到了2000年,爱立信和夏普加入了手机大战,爱立信T36和夏普在仅仅在日本推出的手机J-SH07:

非官方偏见

爱立信和夏普最早的两款手机

爱立信和夏普推出的手机,注意!按键都放在了左边!

2003年,诺基亚推出了史上最经典的1100,累计销售2亿5000万部,成了全球销量最高的手机。

非官方偏见

诺基亚1100

在2004年,手机市场已经形成了以诺基亚、三星和摩托罗拉为主,菲利普、索爱、LG等为第二大系列品牌,加上国产各种手机占领低端市场的格局。

非官方偏见

统计来自ZDC

如果将手机品牌按照公司所在的地域划分,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早期的几大手机品牌中,呼叫键设计在左边的是瑞典公司爱立信,芬兰的诺基亚,日本的夏普,而在右边的是德国的西门子和美国的摩托罗拉。是不是觉得有些意思了?

你或许猜对了,这几个国家是不是因为靠左行驶(右舵车)?由此才导致了某些习惯上与美国和德国的靠右行驶(左舵车)与他们不一样?才将呼叫键设计在左边呢?

于是带着猜测,我查了一下:

非官方偏见

红色: 道路通行方向,靠右行驶(左舵车) 蓝色:道路通行方向,靠左行驶(右舵车)

可是并不是如此啊,只有日本是这样,而芬兰和瑞典的猜测不对啊!于是再看历史,原来芬兰和瑞典以前也是靠左行驶(右舵车),后来才变更的。

非官方偏见

蓝:靠左行驶的地区  深红:靠右行驶的地区  浅蓝:由靠右行驶改为靠左行驶的地区  红:由靠左行驶改为靠右行驶的地区 紫: 靠右行驶,但存在过不同行驶方向的地区

这样一看,或许可以解释的通啊,不过芬兰1858年改为右行的,瑞典是1967年改的,而手机则是20世纪末才出来的,难道说是某种习惯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还是理论本身有问题呢?

此外,韩国以前在日据时代和日本一样是左行,1946年美占期间改为右行,但行人通行方向右行的法律直到2010年7月1日才生效。而三星1993年最早出的手机SH-700也将呼叫键设计在左侧。

非官方偏见

右图为三星最早的手机SH-700

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在苹果手机出现前,诺基亚、三星干掉了摩托罗拉,成为手机行业的老大位置,使用人群也最多,后来进入手机市场的设计自然也按照多数人的习惯来,就放在了左边。

虽然我们推测出了手机按键设计与道路通行方向有关的理论,但为什么?

翻阅维基百科明白:

在汽车出现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行人和马车都是靠左行驶,中国有“左迎”之说,欧洲自罗马开始也都是左行。我们大部分人使用右手,古人配剑也都在左边,所有左边走可以用右手拔剑迎接敌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然而法国是个特例,驿站送货等使用马车使得靠右行驶,坐在左边马匹或车上的马夫可以看到与对面马车是否会有摩擦等情况。还是因为习惯右手,马夫要用右手扬鞭和掌控右边的马匹。

但单匹马骑行一般都走在左边,因为用左脚蹬,右手抓鞍上马,这个也不难理解。

法国大革命将右行的规则传播到欧洲大陆各地,没被征服过的依旧保持了古老的左行传统,例如英国、葡萄牙、奥地利和北欧国家等。

汽车出现后,日本仿效的是英国,而美国从英国独立后,仿效的却是法国,因此这是线性道路通行方向的理论,但这与手机呼叫按键有什么关系?以下是推测:

手机是用来移动打电话,如果是行人走在人行道上,与车辆相同是靠右行驶,那么你很可能会把手机放在右侧,无论是腰间还是裤兜里,而不是放在左边,如果放在左边用左手掏手机,挨着车行道近的话,很可能胳膊肘会碰到车,虽然可能性比较小,但用右手拿还是比较安全一点。而用右手拿手机,自然把呼叫键放在右边比较顺手,这也是摩托罗拉和西门子一开始设计的初衷。

同样的,如果行人是走在左边人行道,车辆行驶方向是靠左,那么手机会放在左边,用左手拿手机,呼叫键在左边比较顺手,这可能是在瑞典、芬兰步行靠左走遗留下来的一个习惯,所以自然他们设计就放在了左边。

而在苹果在2007年推出智能手机的时候,也就很可能尊重用户习惯,沿用诺基亚等手机呼叫键设计在左边的传统,虽然已经没有了实体按键。

但苹果手机呼叫键设计在左边还有一个可能是,乔布斯是左撇子,不单是呼叫键在左,原来的返回键也在左上角。

非官方偏见

乔布斯习惯用左手

但我觉得这个左撇子理论有些难以服众,毕竟手机是设计给大部分的右撇子使用的,乔布斯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也不可能将自己的习惯完全凌驾于用户之上,让所有人都习惯左撇子。

因此,苹果沿用之前的大部分手机按键设计布局,才是比较合理的解释,而这个布局乔布斯并没有考虑到未来手机屏幕变大的问题,那时候第一代,大拇指够到最左边的呼叫键还不远。

智能手机发展至今,屏幕越来越大,无论是苹果还是安卓系统手机,都没有更加人性化,将手机呼叫键(图标)从左边更改到右边。

虽然现在用户都可以调整,但默认选项对用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很多用户根本把手机用到坏也不会将呼叫图标移动到最右边。关于默认选项的作用和深入讨论,可以参见理查德·H·泰勒的《助推》一书。

用了这么久,我也是才想到能把图标放到右边,多年的习惯让右手大拇指都长长了不少。


补充更新:

关于评论里有人提到自己使用左手操作手机的问题,我特意查了一下资料发现:

在操作手机时,49%的人会单手操作,15%的人会双手操作,还有36%的人竟然会像怀抱孩子一样抱着手机。

而其中单手操作的人中,左右手的比例是:

在单手操作中,67%的人用右手,也有33%的人用左手。

以上数据来自2013年的统计,最新的结果没有找到。

对比惯用左手的人数,也是来自2013年的数据显示,只占比10%。也就是说,惯用右手的人中有23%用左手操作手机,这里不不考虑惯用左手的人用右手操作手机。

这是为什么?!

就像我在评论区的回答,可能是因为人们因为手机设计的问题,而提高了使用左手的频率,这是用户因为产品的问题更改了自身习惯,从而去适应产品。这是产品设计的缺陷,又或者是另一种助推,提高左手使用频率,从而锻炼了右脑?此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如果按照这样的想法考虑乔布斯将图标放在左下角倒是可以解释为,他为普天下右撇子着想,要提高我们的右脑水平啊!但不知道有没有人做实验,对比一下右撇子长期使用左手是否有明显的右脑活动增加。

左右脑分工理论并未获得证实,也不好说右手换成左手使用手机,这样的改变有多大益处。

补充资料:

人们握持手机的习惯—-移动开发者应该知道的细节

惯用右手见维基百科词条


12月1日补充更新:

更多评论者大概还没有看懂这篇文章的主旨,觉得这个讨论没有意义,并没有认真对待这里提出的默认选项或印随效应的意义所在,请移步下一篇文章:《为何初恋如此深刻地决定了你以后的择偶观?



参考资料

Retro Handys – Die besten Modelle aus alten Tagen

经典不多但难忘 三星手机历史机型回顾 

这些年消失的国产手机品牌

回忆一下中国手机的发展历史

回看手机历史三十年,致敬经典!

2004年9月中国手机市场用户喜爱度分析报告

道路通行方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