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再论俄狄浦斯,弗洛伊德过时了吗?

格列柯南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油画,1808, 1827,卢浮宫藏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是希腊神话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节”,更是让这个故事充满了性幻想色彩,吸引了无数文学、电影创作者们的兴趣,为他们打开了一道灵感之门。例如被游戏设计者捧为圭臬的《千面英雄》一书,就是用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各个文化里的神话。

然而,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却被当代心理学所拚弃,丢到了文学故事一类的读物中。在当代心理学以实验、统计、分子生物和演化等手段为研究方法的今天,能否从俄狄浦斯故事中找寻到新的内容?能否以演化生物学为基础,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节”提供全新的解读?(我也不知道这种尝试是否成功,但算是一种努力)

故事梗概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和几个关键人物,熟知该故事的人可以跳过此节。

故事讲的是古希腊的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抢了别人的儿子,因此遭受诅咒,神谕告诉他,其儿子俄狄浦斯以后会杀了他。于是这个国王命人(有的说是奴隶,有的说是牧羊人,但不影响主要故事内容),将自己的儿子流放,这人心生可怜,后来将俄狄浦斯送给了科林斯国王波吕波斯,这个国王将俄狄浦斯当亲生儿子养大。

俄狄浦斯后来获得神谕,知道自己要“杀父娶母”,但不知道自己是被养大,后来就自我流浪到了底比斯,路上与人冲撞杀死了这人,俄狄浦斯破解了那个著名的斯芬克斯难题,就是逢人就问:“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的那个怪兽,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会将对方撕裂吞食。

这个怪兽让底比斯人苦恼不已,俄狄浦斯答对了问题,斯芬克斯跳崖而亡,拯救了底比斯。于是底比斯人就让俄狄浦斯娶了前国王的遗孀伊俄卡斯忒

后来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杀死那人正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拉伊俄斯,而娶的人正是自己的母亲伊俄卡斯忒。最后,俄狄浦斯的母亲自杀,而俄狄浦斯则刺瞎双眼后自我流放。

格列柯南

《俄狄浦斯在科隆诺斯》,Jean-Antoine-Théodore Giroust,1788,达拉斯艺术博物馆藏

弗洛伊德的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在性的基础上,他认为,男孩早期追求的是自己的母亲,而想要占据父亲的位置,这种“恋母情节”使得孩童感觉到自己罪孽深重,从而压抑了这种冲动,于是社会上产生了乱伦禁忌和族外婚。

“俄狄浦斯国王杀死了他的父亲拉伊奥斯,娶了自己的母亲约卡斯塔。它只不过表现了我们童年愿望的实现。不过我们比俄狄浦斯幸运,成功地摆脱了对自己母亲的性冲动,忘记了对父亲的嫉妒,没有变成神经症患者。”——转引自约瑟夫·坎伯:《千面英雄》

弗洛伊德就用俄狄浦斯的故事,来指代儿童这种恋父/母情节,称之为“俄狄浦斯情节”。弗洛伊德在1913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将其解释扩展到儿童人格发展和人类文化等问题上。

格列柯南

1913年德文初版《图腾与禁忌》封面,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俄狄浦斯故事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解释,极富感染性,使得我们可以从性压抑的角度来解读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其理论的创新性完全可以匹敌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当然也有人将这两个人综合起来,如拉康。

“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利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吸引了美学、哲学、社会学等不少学者的兴趣,更是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几乎占领了心理学近五十年,并持续在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心中,继续发扬光大。

很多学者,以弗洛伊德的学说为依据,将人类的神话传说和童话故事等予以解读。弗洛伊德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读了弗洛伊德的人,也都喜欢使用他的工具来分析一番,如我在《白雪公主为什么不嫁给小矮人?》《这20年对我改变最大的9本书》提到的那样。

心理学家的背叛

虽然至今谈起心理学,我们普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弗洛伊德。然而,心理学在弗洛伊德后来的发展,却将他的理论扫入了垃圾堆。例如,在被称为“诸多国家高校心理学本科专业学习的指定书目”、心理学“经典教材的翘楚”[1]——《这才是心理学》一书中,就如此评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对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性被无限地夸大了,这事儿已经足够糟糕了。更糟的是,弗洛伊德的调查方法完全不能代表现代心理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事实上,弗洛伊德式的研究方法彻底误导了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印象。——基思·斯坦诺维奇 :《这才是心理学》

格列柯南

《这才是心理学》第十版中文封面

而积极心理学的开创人塞利格曼,也承认自己虽然也曾经深深地被弗洛伊德所吸引,但在后来,他批判了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同时,如此反思弗洛伊德:

直到我拿到哲学的学士学位,我都深信弗洛伊德的问题是对的。但他的解答已经无法让我信服,而他的方法——只凭几个病例观察就作出宏大的假设,让我觉得很糟糕。我这时已经知道了,只有靠实验才能找出合乎科学的因果关系……
——塞利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然而,弗氏的理论真的过时了吗?“俄狄浦斯情结”真的不存在吗?弗洛伊德的理论哪怕没有一丁点的心理学事实或是生物学基础吗?

演化生物学如何看待俄狄浦斯?

撇开当代心理学家的“偏见”,至少我们可以再用演化生物学的理论,来看看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否合理,应当如何客观地修正与评价他。

俄狄浦斯故事中包含了四种行为:弃子、收养、杀父和娶母。我们需要将四种行为分别讨论,并根据故事所涉及的各个人物逐一来分析,因为这在演化生物学上是不同的内容。

  • 弃子

俄狄浦斯的杀父行为,最终的起源就是其亲生父亲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他抢了别人的儿子(国王珀罗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听取并信任了神谕,将自己的儿子丢弃。可以说,是他自己一手造成了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行为的完成,实现了神谕的预言。

然而,拉伊俄斯为何要抢别人儿子,却将自己的儿子丢弃,这个行为比较难以理解。按照常识和生物学的看法,拉伊俄斯更可能是杀了别人儿子,精心养育自己的孩子,虽然自己的孩子有可能以后会杀他。

杀死别人儿子这样的举动,是动物界和人类共有现象,这里我们暂存伦理道德问题。演化生物学家分析过,例如新狮王杀死不是自己的幼狮,从而终止母狮的哺乳性停经,加快怀孕速度;雄性老鼠可以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让怀孕的雌鼠一闻到后能够自行流产等(参见《灰姑娘效应与陈世美情结》)。

因此,拉伊俄斯抢别人儿子就显得特别没有道理,除非他确定这个抢来的孩子是自己亲生的,但人类女性隐藏经期这一特点,使得男性无法断定孩子的归属。因此,他无法断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抢来别人的孩子就没有了意义,故事里也没有交代。

另一方面,拉伊俄斯将自己的孩子俄狄浦斯抛弃,更可能的根源不是在于惧怕他自己的孩子杀死自己,可能是他确信这个孩子非自己亲生,所以才出现了弃子(并刺穿他的脚踝,俄狄浦斯在希腊文的意思就是“肿胀的脚”)的行为,那么神谕只能是一种掩饰。

  • 收养

科林斯国王波吕波斯明知俄狄浦斯并非亲生,而并不告之。显然科林斯和底比斯都属于希腊城邦,不存在人种的差异。像是摩西的故事里,摩西要不是生母的哺养和教育,也并非能分清自己是埃及人还是犹太人。

俄狄浦斯和摩西长大后,也并未怀疑自己的身世。按说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怀疑自己是否父母亲生,是一个常见的想象,故事里没有提到俄狄浦斯小时候有没有疑虑,如果有,那么父母是如何解答的,这样的情节。

对于养父母来说,收养别人的孩子可能基于多种原因(如自己不能生育),不告知或隐瞒孩子的身世,也有各种理由(如害怕收养投资[2]成为沉默成本)。但养父母未能预料到的可能性,却常常发生,如俄狄浦斯的杀父娶母,或者如当代很多案例中,从小离散的兄妹(或近亲亲属)多年后陷入爱恋,我在《青梅竹马效应与天下有情人都是兄妹现象》已经有所分析。

收养并隐瞒身世,因此就造成了乱伦可能性,这点我们在后面的“娶母”一节里分析。

  • 杀父

再从俄狄浦斯这方面来看,俄狄浦斯被收养后,以为科林斯国王波吕波斯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他听取神谕,为了避免杀死自己的养父波吕波斯,从而出走。

后来却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并娶了亲生母亲为妻,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这才是他真正的悲剧,后来俄狄浦斯自刺瞎双眼,因此就成了“盲目”的隐喻。

格列柯南

安提戈涅陪伴瞎眼的俄狄浦斯流亡,Franz Dietrich绘,图片来自网络

俄狄浦斯的“盲目”是因为不自知,而人类的“盲目”(或不理性)则源于自己内在的悲剧。如果以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为基点来看,任何基因都视别的基因为竞争对手,那么俄狄浦斯的盲目就不难理解,然而故事却并非是俄狄浦斯试图杀死所有人,只是在冲撞中无意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因此,盲目在这里表达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我们受到自己内在的、不可知的力量(本能、基因或是冲动)的控制,从而让我们的所作所为,引起了严重的后果。

俄狄浦斯的故事,隐藏的意义可能也正是如此:我们人类是受到基因(道金斯),或是本能控制(弗洛伊德)的动物。由此,如果本能和自私的基因可以划等号的话,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和道金斯都是对的,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也是对的,行为经济学的“双系统理论”也是可以大致不错的。

  • 娶母

我在《青梅竹马效应与天下有情人都是兄妹现象》一文中,分析了“天下有情人都是兄妹现象”,这个现象被生物学家解释为“遗传性性吸引”,引用过来定义如下:

遗传性性吸引(英语:genetic sexual attraction,缩写为GSA)是指在近亲之间的性吸引,一般多发生在成年后第一次相见的姐弟间,特别是不在一起长大的兄妹或姐弟会有一种天生的性吸引力,这是双方有着相似的遗传基因所致。甚至父母与子女间也会发生“遗传性性吸引”现象。——维基百科:《遗传性性吸引》

以这种观点看来,俄狄浦斯能够娶母,也是“天下有情人都是兄妹现象”的一个例子。然而,这个“遗传性性吸引”并未解释乱伦禁忌的问题,也存在演化上的困境。

我们假设,在父母的基因里,某一方或双方包含了一个“遗传性性吸引”的基因,那么在他们孩子的基因里,也会携带这种遗传。而乱伦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一些隐性疾病的发生,那么“遗传性性吸引”扩散的越广泛,那么这个群体里,患遗传疾病的可能性越大,最后这一类群体在后代未到达繁殖年龄前就死亡。

那么包含“遗传性性吸引”的群体就会被不包含“遗传性性吸引”的那种群体所取代。这个不含“遗传性性吸引”基因的群体就扩散开来,而包含“遗传性性吸引”的群体则被进化所淘汰。

而对于携带“遗传性性吸引”基因的群体来说,他们可以在文化上制定乱伦禁忌和族外婚制度,以阻止群体内近亲亲属之间的“不法”行为发生。但这个外嫁它族或出走他乡或被外人收养(如俄狄浦斯)的个体,仍然含有“遗传性性吸引”基因。

在个体未来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因为携带“遗传性性吸引”基因,而娶到了一个与自己有近亲血缘关系的亲人,如俄狄浦斯娶了母亲。最后,仍然可能导致这个含有“遗传性性吸引”携带者群族越来越少。

因此,“遗传性性吸引”在演化生物学上来说,要么不是事实,要么该群体已经绝种。试图将俄狄浦斯与“遗传性性吸引”扯上关系的论证,就经不起推敲。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故事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发现:

  1. 生父屠杀(或流放)孩子的行为,源于对孩子是否亲出的不确信;
  2. 养父母因为担心对养子女的亲代投资损失高,会隐瞒孩子身世;
  3. 人类忧虑自己会受到非理性(本能、或基因)的摆布而盲目冲动,做出不理性的行为;
  4. “遗传性性吸引”没有演化生物学基础,故事强调的是“乱伦禁忌”。

所以,“俄狄浦斯故事”的本质,并不在于性压抑、本我和自我的冲突,而是指出了人类两种制度:族外婚和收养行为的内在冲突,通过神话故事对“乱伦禁忌”的制度予以强调和重述。

由此看来,至少弗洛伊德在后面这一点上是对的。


参考文献:

  1. 基思·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第10版)
  2.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盲眼钟表匠》
  3. 戴蒙德:《性趣探秘》、《第三种黑猩猩》
  4. 塞利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5. 约瑟夫·坎伯:《千面英雄》
  6. 丹尼尔·利伯曼:《人体的故事》

  1. 该话来自《这才是心理学》译者序

  2. 这里是为了与演化生物学的亲代投资(PI)相类比,提出养父母的收养投资,但意思是一样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