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被困在时代的迷局里,茫然四顾,无所适从。
若从未来往回看,仿佛一切发生的都理所当然,除此无他。
这是我写《查理五世》时的基本观点,也是我写这个长篇小说时的心态。
从去年的这个时候开始创作第一篇时,至今已经一年有余。我没想到会以这个和简书签约,也没想到至今依旧没有出版方有意向,更不知道在寥寥无几的阅读人群中,是否真正有人感兴趣。
或许在未来某个时刻,这篇小说能够畅销,也或许依旧寂寂无闻,埋没在鸡汤当道、励志横行的网文中。但我没有时光机器,让我看到未来的情况,又倘若真的看到了,我是否能够像现在一样,静下心来去慢慢写作?
恐怕不会。
在写《查理五世》中的每个人物时,我依旧抱着这样的心态。
虽然我清楚地知道,他们每个人的未来将会怎么样,或死于横祸,或功盖海内,但他们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在写下他们的那一瞬间,以后将会发生什么。
这部小说,花费了我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写的很慢,我不打算赶工期。
正像巴塞罗那那座著名的未完工程——圣家堂一样,需要时间慢慢地雕琢,一点一点的建设。建筑师高迪说,他心中的那个客户——上帝,并不着急。因此,我也不急于匆匆完稿。
如果按照写一篇《查理五世》的速度,其实可以写完两篇字数不下两千的科普文或阅读随笔。
但无妨。
即便是无人阅读,勾画和提炼出这段时期的历史,对我自己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起码我搞清楚了十六世纪欧洲和美洲的那段历史,果真以后要写一部这个时期的历史书,也是绰绰有余。
因此,并不亏。
所以,写长篇,一定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和无人问津。
写着写着,这个小说里的人物,你会渐渐喜欢上,无论他是多么卑微或是心术不正,每个人物好像你能猜透心思,懂得他们的言行举行的含义。
有时候会上瘾。写完一篇,你会构思着下一个章节,哪些人物该出场了,如何把这些历史人物、事件关联起来,而又不显得唐突,是需要费心琢磨的事情。
有时候就写不下去。卡到了一个地方,你不知道如何下笔。干脆放在哪里,去读读书,看看历史,说不定那天就豁然开朗,灵感就水到渠成了。
我曾计划《查理五世》至少会写五十万字,现在看来,似乎有点少。已经写了十万字,才不过写到他的十八岁。后面的历史又风起云涌,总生怕错过了一些,有些可惜。
例如,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领导者伊拉斯谟,虽然已经提到了,却还没有正式与读者见面。马基雅维利这个人,我也是再三思考,不知道刚放到哪里出场。
当然还不用说,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以及后来的提香……
在写过过程中,我列出了欧洲这些国家的家庭树,也整理出来了人物的编年体表格,但都是需要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当整部写完之后,一定还需要再修改几遍。补充前期没有铺垫好的人物,删去不必要的情节。
至少,不会轻言放弃。对于为数不多的读者有个交代,也为自己有个交代,更为在我的笔下,经历了那么多的历史人物,有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