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没有不思议,只有平淡无奇
凌晨四点,未眠。干脆直接爬起来,洗个热水澡,给自己做份还算丰盛的早餐,喝着咖啡,听窗外风吹叶落。 像女人一样,试了几套衣服,满意之后,带上收拾好的东西遍出门了。预料到了马德里的寒冷,因此巴塞罗那冬日凌晨六点的风吹在身上,略感凉意。 一大早也… 阅读更多 »马德里:没有不思议,只有平淡无奇
凌晨四点,未眠。干脆直接爬起来,洗个热水澡,给自己做份还算丰盛的早餐,喝着咖啡,听窗外风吹叶落。 像女人一样,试了几套衣服,满意之后,带上收拾好的东西遍出门了。预料到了马德里的寒冷,因此巴塞罗那冬日凌晨六点的风吹在身上,略感凉意。 一大早也… 阅读更多 »马德里:没有不思议,只有平淡无奇
带上书去旅行 阅读与旅行,自古来都是一个文人墨客的标准行头。 读即是独,阅读是消解孤独的良药,亦是让人越来越孤独的本源,而旅行能消解一份读书太多的疲倦与孤独感。然而,孑孓然行走于天地间,从来都不是最好的旅行方式。 厌倦于年少时独自旅行的孤独… 阅读更多 »序: 别让阅读与旅行同时孤独
刚来西班牙没多久,就收到哥本哈根大学的邀请,前去参加一个小型的学术会议。 前往哥本哈根的当时,以为自己要承担所有费用,所以从机票到住宿以及交通方式,都是能省则省。 初来欧洲,我们通常习惯于把所有以欧元标价的商品折合成人民币,因此所有东西都觉… 阅读更多 »“道法自然”的北欧风格
无论是学术著作或是大众流行文化,对于巴黎的描述已经过于泛滥。 中国人对于巴黎的想象,与浪漫、情调和各种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给巴黎一条“香榭丽舍大道”所翻译的中文名称也是尽中文所能,对于像与之齐名的巴塞罗那“琅布拉大街”,听起来则土的多。… 阅读更多 »巴黎:不想再去第二次的城市
抓起微信读书上的一本电子书,看名字以为是哪个野史作者写的一些畅销读物,随便翻看了一下,觉得还非常有意思,读了几篇之后,竟然爱不释手起来。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是50篇短小的历史随笔,没有注意到作者,回头一看原来是杨念群,简介上提到晚清宪… 阅读更多 »生活在这个朝代最郁闷
近日读《未来简史》(没错,就是和《人类简史》同一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引起我的兴趣,作者在谈到人类在证明“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具有意识”所面临的困境时,提到了“图灵测试”(没错,就是那个判定计算机是否能够思考的测试… 阅读更多 »如何能装成一个异性恋
或许你对iOS10更新以后,在健康那个app里的正念训练不以为然,甚至不知所云,或者根本连打开视频看看介绍也懒的做,更不用说去搜索一下正念是什么。 你有在意过正念训练吗? 大概,你会想,应该是和瑜伽一样或类似的东西,一种自我治疗的方法。可是… 阅读更多 »正念,瑜伽,顿悟, 或当下的力量,有一样你懂吗?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中国史的研究常常以“中央之国”的观念,遵循正统的二十五史记载,将中国与中亚地区,以及中国与朝鲜、日本和安南(越南)包括西藏的关系,笼统地总结为中华帝国(无论是汉族人的汉唐代、还是外族人的元清朝)征服边疆,保卫… 阅读更多 »欧洲与中国之间缺失了的拼图
大时候,只知道富兰克林干过这个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 长大了知道他是这样的, 100美元上的富兰克林像 读了他的自传,原来他这样。 富兰克林才是熬“鸡汤”的鼻祖 在美国学生的眼中,富兰克林的样子,大概和我们眼中的这位可以对比: 美国学生对富兰… 阅读更多 »富兰克林的内圣外王之道
一直以来,以为读书从来都是私人的事情。爱不爱读书也因人而异,成功与读书或许有关系,但还没有致命到读书就可以成功的地步。 毕竟,当代人相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话已经不多了。 最近,读了几本书,当然还没有让我成功。但至少改变了自… 阅读更多 »如果你连成功都不想,那书也别读了
《娱乐至死》封面 在奥威尔担心的极权主义体制和赫胥黎预言式的娱乐社会之间,尼尔·波兹曼(N.Postman)更担心的是后者,因为前者人们有理由和勇气去反抗和斗争,而对于后者我们更像是文火煮水里的青蛙,死于生活安逸和感官欲望。 奥威尔创造的老… 阅读更多 »《黑镜》里都不是骗人的!
旅行不像读书。一本书在未翻阅之前,看太多的书评会让你对原作丧失阅读的兴趣;而旅行却不尽然,对目的地了解的越多,反而越激发你游历和探索它的欲望。非若如此,当你矗立在堆砌了一层层历史重大事件的建筑物前,游畅于糅杂了各色文化与习俗的当代人日常生活之中时,才不会茫然无知。
杭,从木,亢声,本义抵御,既是渡,也是方舟。杭州作为男性眼中的景观在其起源处已暗含了其拒绝与抵抗的姿态,男性有可能在这个渡口里淹没,也可能是救其命的一爿方舟。
作为观看或是“被”观看主旋律电影的观众来说,我不得不承认,至今在观看这样的电影时,仍然会有一种莫名的体验。特别是在英雄人物英勇就义时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之类的台词时,浑身冷不丁的会激起鸡皮疙瘩。
启蒙运动开创的“现代性规划”(project of modernity,哈贝马斯语)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一种普世的、永恒的价值,把人从过去的宗教和道德束缚中解放出来。这种“规划”的理念渗透至社会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城市规划与建筑上就是现代城市主义。
提起“地理学”,我们很自然地会从中学残存的知识库里,调出一幅幅早已模糊的地图——地势地貌图、国家区划图、资源分布图、气候气象图、交通路线图等等,仿佛地理学就只是地图册而已。把地理当作人类生活的背景或历史事件发生的舞台,又或者是文化差异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都是对地理学的误解。前者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迂腐观念,后者是环境决定论者的教条。
抛开左右派立场上的争执,看看这两位如何诊断时代的病症,并对他们所开的“处方”做以“药理”分析,才能在“服用”之前了解该药方对社会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从而谨慎使用。
人类是个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不组织起来也无法生活,但组织并非意味着需要一个单一目标统辖的集体主义。每个人都希望尽可能合理地处理问题,通过和平而非战争的方式协调人类的各种争端,但这也并非意味着我们需要一个有意识构造的“蓝图”来对一切活动加以集中的管理和组织。
《大转型》的中心主题是批判那种认为市场是通过自发调节并使经济最终成为支配社会其他一切方面的“自由市场的意识形态”,当土地、劳动力和货币都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时,市场机制这台“撒旦的磨坊”就将自然环境、人的命运和生产组织一起绞成了碎末,撒落在社会毁灭的的废墟上。
如果说全球化用左手碾平了世界,那么他却用右手为世界隆胸。这些隆起于平地之上的就是全球城市。沙森在《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里着重关注了三块丰腴之地,而这几块胸部却都患有严重的疾病。